12月2日,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%整数关口,迅速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。
据媒体报道,12月3日有银行接到央行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债收益率突破2%的快速调研通知。调研内容包括国债收益率破2%的原因分析,机构债券投资基本情况、债券种类、期限结构、收益率等;国债收益率破2%对机构债券投资配置和流动性影响。
一位银行理财子人士向记者透露,他听同行说起这项快速调研通知,但他没有看到相关调研内容。
在他看来,央行的快速调研行动,将对当前非银金融机构“抢券”热情产生影响。
所谓“抢券”,主要是在11月29日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《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》与《关于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“利率调整兜底条款”的自律倡议》(以下简称《倡议》)后,众多非银金融机构普遍认为未来同业存款利率趋降,纷纷抢购长期国债以锁定更高的资产配置收益率,导致12月2日长期国债买盘激增,引发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%整数关口。
数据显示,受上述《倡议》影响,12月2日早盘起,各期限存单利率纷纷大幅下行,跌幅均超过10个基点,其中部分期限存单品种利率降幅高达20个基点,创下近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。截至当天收盘时,国股行一年期AAA存单利率最大跌幅一度达到14.5BP,多个品种利率跌至1.7%以下,与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(1.5%)利差收窄至不到20个基点。这导致众多非银金融机构不再“留恋”同业存款配置,纷纷抢先购买长期国债以锁定相关资金配置的更高回报。于是,金融市场将这种行为定义为“抢券潮起”。
记者多方了解到,非银金融机构“抢券潮起”,还有更复杂的因素。
华西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此前认为,在12月份,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继续向下突破2%的可能。原因是12月利率走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下行特征,推动长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的重要力量是交易盘的增持诉求较强,比如年末的排名冲刺,将是基金在12月大额买入长期国债的主要逻辑。
此外,保险配置盘对长期国债的买入需求增加,也是催生“抢券潮起”的一大推手。
上述银行理财子人士告诉记者,受11月地方债发行量达到高峰与市场流动性可能趋紧等因素影响,当月保险配置盘担心长期国债价格回落,对买入长期国债的意愿有所下降,导致他们配债需求被积压。随着11月下旬央行采取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、持续净买入国债等举措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宽裕,同时有效承接地方债发行募资需求,保险配置盘积压的配债需求开始释放,加剧了12月初非银金融机构的长期国债购买力度。
在他看来,正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间的共振,引发所谓的“抢券潮起”效应。尤其是部分私募基金交易盘预期《倡议》将引导更多非银金融机构资金从同业存单配置转向长期国债,纷纷抢购长期国债待涨而沽,令“抢券潮起”状况悄然升级。
这导致12月3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跌。截至当天收盘时,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在1.987%,盘中一度跌至1.957%。
图片来源:Wind
但是,随着央行下发快速调研通知,“抢券热”或将有所降温。
“这表明央行开始关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跌破2%的原因,令金融机构对抢购长期国债(引发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下跌)变得谨慎。”这位银行理财子人士认为。
记者多方了解到,在12月2日机构抢券潮起令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%整数关口后,12月3日抢券氛围有所降温。究其原因,一是众多金融机构认为一旦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跌破2%,不排除央行将很快加大买短抛长的国债公开市场交易力度,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企稳回升至合理区间,令抢券追涨长期国债行为面临较高的投资风险;二是12月2日,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网站发布《关于四家农村商业银行自律调查情况的通报》(以下简称《通报》),令众多金融机构感受到更强的债券交易合规性压力,相应的抢券热情有所减弱。
《通报》显示,近期交易商协会已查实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、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、江苏昆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、江苏苏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债券交易内控管理不健全,对交易员激励过度,导致部分交易员交易行为扭曲,通过集中资金优势连续买卖、自买自卖和频繁报价撤价诱导交易等方式影响债券价格,部分交易涉及利益输送。
“目前,我们内部正根据《通报》内容,对债券交易员是否存在集中资金优势连续买卖、自买自卖、频繁报价撤价诱导交易等影响债券价格的交易行为加强合规性监管。”前述银行理财子人士告诉记者,这令债券交易员的长期国债询价报价与交易定价变得趋于谨慎,相应地买入长期国债节奏与力度均有所减弱。
刘郁在最新报告中指出,当前市场可能已提前消化年末债券增量供给所带来的利空预期,12月债市的博弈焦点或将转向基本面扰动、政策预期变化、存款利率规范化下的机构行为,整体而言仍偏多头。1.95%可能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阶段性的下行阻力。
上述银行理财子人士认为,未来一段时间内,影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项,一是众多金融机构对年底降准的较高预期,是否会进一步推高长期国债价格(收益率相应进一步下跌),二是央行是否加大买短抛长的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力度,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不会过度“偏离”合理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