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五十九、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。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的第二次发射,也是最后一次发射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、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,经过多年发展,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、全天时、高精度定位、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。
从1994年工程立项至今,北斗系统经历了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的发展,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,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。全体北斗人秉承“自主创新、开放融合、万众一心、追求卓越”的新时代北斗精神,将北斗系统建设成为一张亮丽的“国家名片”。
根据我国导航卫星建设规划,北斗一号覆盖国内区域,北斗二号扩大到亚太区域,北斗三号走向全球。2020年7月31日,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,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的新篇章。
回顾创新历程,北斗三号能够从区域走向全球,关键的技术难点之一是高效实现卫星之间的测量通信。为此,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星间链路技术,即卫星和卫星之间的一条通信线路。有了这项技术,即使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也能通过星间链路取得联系,这是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设的一大特色。
康成斌深度参与了星间链路的关键技术攻关。他自2010年参加工作起,就全身心投入北斗系统的研制中。实现“星连星”“太空架桥”难度极高,康成斌和他的团队从早到晚、争分夺秒开展星间链路技术测试。经过不懈努力,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。
北斗系统汇集了全国400多家单位联合攻关,凝聚了30多万名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。林宝军作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、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,带领团队大胆创新,突破传统观念,使北斗三号卫星的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%。
北斗系统不仅包括由卫星构成的空间段,还包括地面段和用户段。郑晓冬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网络通信研究院的一名正高级工程师,他率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北斗民用短报文通信平台。北斗用户不仅能知道自己的位置,还能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和状态。北斗短报文通信在突发地震、海上遇险等情况下,可以成为传递求救信息的关键保障。
郑晓冬团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北斗短报文置入智能手机的理念,研发出全球首款低成本低功耗北斗短报文消费终端芯片。如今,搭载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的手机已发布,广泛应用于遇险报警、应急救援、灾害指挥、海上作业等场景。
北斗系统正全力赋能各行各业,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基石和重要引擎。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的规划,要在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、更加融合、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。瞄准这个目标,北斗人一直在路上。